2025年10月,荷兰政府以“潜在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对一家在荷运营的中资背景芯片设计企业采取紧急行政措施,包括冻结资产、暂停业务及限制高管行动,这一举动在国际科技与经贸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尽管荷兰方面声称其行动基于《欧盟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及本国安全审查机制,但事件因程序透明度不足、缺乏明确违法证据以及与过往执法案例形成鲜明对比,被广泛质疑为选择性执法和“双重标准”的体现。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发布部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在未来一年内不得对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进行任何调整。
该命令直接锁死企业技术升级路径,安世半导体原计划在德国萨克森州扩建的12英寸晶圆厂因冻结令被迫暂停,而其与博世联合研发的无人驾驶芯片项目也因技术转移限制陷入停滞。
更引发争议的是司法程序的“闪电操作”,10月1日,安世半导体首席法务官(荷兰籍)联合首席财务官(德国籍)、首席运营官(德国籍)向荷兰企业法庭申请紧急措施,指控中方管理层“存在技术转移至中国的风险”。
法庭未启动常规听证程序,当日即暂停张学政的执行董事与CEO职权,并将股权托管给第三方机构,10月7日的庭审裁决进一步强化管控,新增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中方治理权被实质剥夺。
这种司法效率与欧洲传统程序形成鲜明对比,据欧洲商会统计,同类企业股权纠纷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92天,而安世半导体案从申请到裁决仅用7天。
荷兰莱顿大学国际法教授威廉·范登伯格指出:“紧急措施通常适用于存在即时损害风险的场景,但本案中方尚未实施任何资产调整,司法干预的合理性存疑。”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龙头,2024年营收达147亿元,占据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核心地位。
其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电机驱动等关键领域,客户涵盖博世、大众集团等欧洲汽车供应链巨头。
技术层面,安世掌握的第六代超结MOSFET技术可将能效提升15%,直接关联欧洲“2035年禁售燃油车”战略的实施进度。
这种产业价值成为控制权争夺的焦点,外籍高管团队在申请中强调“防止技术体系被转移至中国”,暴露出欧洲对技术主导权的焦虑。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半导体研究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安世半导体在欧洲汽车芯片市场的占有率已从2019年的12%攀升至2024年的28%,其德国图林根工厂生产的IGBT模块占欧洲本土需求的43%。
若技术体系外迁,欧洲汽车产业将面临供应链重构成本激增的风险,而地理政治学因素则进一步复杂化局面。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推动的“友岸外包”战略,要求盟友限制对华技术合作,荷兰作为ASML光刻机核心部件供应商,其政策转向被视为对美欧技术联盟的响应。
2024年欧盟《芯片法案》明确将功率半导体列为“战略技术”,安世半导体恰好处于该领域技术转移的关键节点。
这一处理方式引发了关于执法公平性的强烈质疑,回顾近年案例,美国某半导体巨头曾被证实向中国出口受限AI芯片,最终仅以罚款和内部整改结案。
德国一家工业传感器供应商被曝向受制裁国家提供可用于导弹系统的元器件,也仅被要求加强合规体系,未遭业务中断或资产查封。
相比之下,中资企业即便在无实质违规证据的情况下,也常被施以更严厉措施,凸显出执法尺度的不一致。
更深层的问题就在于,“国家安全”概念正被继续扩展和工具化,在地理政治学紧张加剧的背景下,原本用于防范重大威胁的审查机制,逐渐被应用于经济竞争和技术遏制。
荷兰作为ASML的母国,在美国主导的对华科技围堵战略中具有关键地位,此次行动被视为配合“小院高墙”策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精准打压中资技术实体,延缓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化进程。
国际规则角度看,该举措可能违背WTO所倡导的非歧视原则,若外国投资者因国籍背景而遭受差别待遇,且缺乏透明、可预期的法律程序保障,将损害全球投资环境的稳定性。
尽管欧盟允许成员国基于安全理由对外资进行审核检查,但紧急措施的启动需满足“紧迫且具体威胁”的标准,目前公开信息并未显示该公司构成即时安全风险,因此其程序正当性受到法律界广泛质疑。
事件已引发连锁反应,德国英飞凌公司宣布暂停与安世半导体的联合研发项目,转而与美国安森美半导体建立技术联盟,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则加速推进本土碳化硅芯片产线建设,试图填补市场缺口。
资本市场方面,闻泰科技股价单日跌幅达18%,而A股半导体设备板块逆势上涨3.2%,显示投资的人对技术自主路径的重新定价。
政策层面,中国商务部已启动对欧盟技术壁垒的特别贸易调查,重点审查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措施的合规性。
同时,国内士兰微、斯达半导等企业宣布扩大车规级芯片产能,预计2026年将实现6英寸晶圆月产能突破10万片,形成对进口产品的部分替代。
而这场控制权争夺战,本质上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从“效率优先”向“安全优先”转型的缩影,当技术标准成为地缘博弈的工具,企业要构建更复杂的生存策略。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处于深度重构期,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掌控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依赖于开放合作与知识流动,在坚持全球化的同时,建立技术安全边际,在利用国际规则的同时,防范规则武器化风险。
若“国家安全”持续被泛化为限制竞争的借口,不仅将损害企业利益,更会割裂全世界创新网络,阻碍技术进步,真正的安全应建立在互信、透明与规则基础上,而非排他性控制。
西方 “双标” 执法的本质,是技术霸权与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高度一体化的背景下,任何单边主义、歧视性政策都将导致 “双输” 结局。
荷兰冻结中资企业 147 亿资产,不仅损害中荷两国企业利益,更加剧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分裂与动荡。
国际社会亟需建立基于公平、透明、非歧视原则的半导体产业治理机制,推动各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而非诉诸单边制裁与 “双标” 执法。
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必然要求。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